秸秆“七十二变”

作者:时间:2024-08-05 09:24:13点击:10

  • 编者按

    夏收落幕,各地正在开展夏种、夏管,当前也正是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的关键期。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各地因地制宜形成肥料化、饲料化为主,兼顾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的多元利用格局。丰收之后,秸秆都去哪了?各地如何为秸秆综合利用寻找出路?请看本期专题报道。

    河南柘城县

    为作物增产添肥力

    肥料化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今年俺种的小麦比去年足足增产20%以上,真中!”在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远襄镇余老家村的农田内,淑娟农业家庭农场负责人余淼笑得合不拢嘴。

    余淼介绍,田里已经许多年没施用有机肥了,直到去年,他流转的500多亩地用上了秸秆堆沤而成的有机肥,每亩地施用4吨左右,土壤肥力提升效果显著。“今年小麦不但分蘖力、抗旱能力强,长势还出奇的好,穗头大,籽粒也饱满,为丰收奠定了基础。”余淼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柘城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秸秆年产量135万吨,秸秆资源丰富。该县被誉为“中国蛋鸭之乡”,全县养殖蛋鸭500万只,蛋鸭产业成了当地的“金字招牌”,每年蛋鸭养殖产生的粪便及尿液达到45万吨。如何降低秸秆、养殖粪污等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为特色产业发展增添绿色底色,成为当地面临的重要议题。

    2023年以来,柘城县实施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探索蛋鸭养殖粪污与秸秆资源相结合的资源化利用模式,利用小麦秸秆或玉米秸作为养鸭的垫料,清理后再用于制作有机肥,实现秸秆肥料化利用,为农业绿色发展开出“良方”。

    在河南丰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条有机肥生产线不间断运行着。负责人岳心亮告诉记者,公司引进了一条年产10万吨有机肥的生产线,每年可消纳秸秆15万吨左右,年经济效益200多万元,为蛋鸭养殖户带来收益更是高达2亿多元。“我们在解决了养殖粪污污染的同时,生产出有机肥,打造了一条秸秆肥料化利用的绿色产业链。”岳心亮说。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把秸秆送到饲养企业、热电公司,需要有中间商、中介组织等,柘城县通过项目实施,积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浩明秸秆草业有限公司正是迅猛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之一。公司负责人许坤领介绍,为做好秸秆收储运工作,公司在全县多地设立分公司和秸秆收购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收储秸秆10万多吨,加工优质草料5万多吨,为推动柘城县秸秆草业与养牛业的深度融合贡献了力量。

    柘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许士伟介绍,去年起,柘城县依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秸秆订单收购模式,目前新培育以秸秆加工利用为主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0多家,新增秸秆收贮点6个。2023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93.05%,肥料化利用比例达80%以上。

    四川营山县

    编出“明星产品”

    原料化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草帽机“哒哒”地旋转着,一条条由小麦秸秆编织成的草辫经过订线、定型等工序,一顶草帽就“诞生”了!草帽、果篮、杯垫、花瓶……在“草编之乡”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小桥镇,利用秸秆编织而成的草编产品五花八门,当地甚至曾举办万人草编艺术节,草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仅2023年我们生产的草帽就有20多万顶,产值200余万元。”小桥镇学超草帽经营店负责人邹学超告诉记者,在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的支持下,他淘汰了老旧设备,新购置2台小麦秸秆加工设备,编制工艺更加精美,项目按照150元/吨的标准对他收集的小麦秸秆进行补贴,为他省下一大笔生产成本。

    小桥镇的街巷散落着许多家草帽铺子,营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忠介绍,目前,小桥镇等周边乡镇常年有5000名左右农民从事麦秆制品的初加工,全县通过“秸秆收集-农户草编-专业户加工-商户销售”模式,实现了农户、专业户、商户三方受益,经过多年发展,“小桥草帽”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品牌,草编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小麦秸秆草帽产业成了连接千家万户的“无烟工业”。营山县年产秸秆资源总量44万吨,为推动秸秆高质高效利用,打通秸秆循环利用堵点,营山县探索高值化利用、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索出一条以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主,原料化、基料化利用为辅,燃料化利用兜底的秸秆高质高效利用新模式,把秸秆资源化利用培育成农村新的优势产业和农民新的致富门路,让“环境包袱”变为“绿色财富”。

    围绕“五化”综合利用模式,营山县制定“还田利用不低于100亩、离田利用不低于100吨”的“双百”遴选标准,公开遴选100余家秸秆利用主体,建立以加工场和养殖场为固定收储点、村为临时收储点、田间地头为移动收储点的收储运体系。各业主还创新了秸秆收集方式,例如支付现金购买秸秆、代耕代种收取秸秆、有机肥置换秸秆等等,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5%。

    “目前,全县形成以固定收储场所为主力,临时收储点为支撑,移动收储点为补充的秸秆收储运体系,‘有人收、运得来、用得上’成为营山秸秆产业化发展的制胜‘法宝’。”刘忠介绍,2023年,营山县新建秸秆收储加工点、秸秆库棚及加工房等9100平方米,带动新增就业人员700多人,带动农户增收2000万元。


    甘肃武威市凉州区

    让牛羊吃上营养餐

    饲料化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过去秸秆利用途径少,我们只能一把火烧了它,焚烧秸秆给消防、交通等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秸秆简直是个‘大麻烦’!”回想起以往的场景,种植户于桑连连摇头。近年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秸秆在农民中的“形象”发生180度大转变,于桑欣喜地说:“以前没人要的秸秆,现在反倒成了宝!”

    在凉州区,最先寻到“宝”的非牛羊莫属。走进位于凉州区武南镇的金谷丰畜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牛儿正在低头食用草料。合作社负责人张成年告诉记者,眼前的草料正是由玉米秸秆加工而成,原本废弃的秸秆如今成了牛羊们喜爱的营养美餐。

    凉州区是农业大区,2023年秸秆产生量69.37万吨,可收集量61.89万吨。凉州同时又是养殖大区,全区畜禽饲养量达到1088多万头(只)。近年来,凉州区探索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途径,将秸秆“变肉”“换奶”,从政策引导、技术推广、补偿机制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效缓解畜牧业饲草料资源短缺问题。

    走进武威天牧草业发展有限公司,一辆满载秸秆原料的货车正在卸车,车间里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经过切碎、揉丝、搅拌等工序,牛羊喜爱的“草罐头”新鲜出炉。

    “压块膨化、青贮等方式解决了秸秆贮存难和冬季饲料紧缺问题,在提升饲料营养价值的同时,大幅降低养殖成本。”张成年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现存栏肉牛465头,每年利用秸秆饲料5000吨左右,通过秸秆利用可节约饲料成本30%左右,每年节省饲料成本支出高达130万元左右。

    近年来,凉州区积极开展秸秆利用补偿探索,按照秸秆可收集资源量、收集难度、加工利用成本等因素,合理制定奖补方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奖补制度建设。“通过探索建立秸秆利用补偿机制,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加快推进,既缓解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还有利于资源节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凉州区农村能源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吴兴红说。

    据统计,2023年,凉州区秸秆饲料化利用53.75万吨,饲料化利用率达到86.85%,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技术水平稳步提升。

    河北曲周县

    “链”起绿色产业

    基料化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近日,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的姬松茸新鲜上市。在利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大棚内,一朵朵形如伞状的姬松茸破土而出,圆润饱满、长势喜人。

    在大家的印象中,像姬松茸这样喜高温、潮湿,要求通风条件好的食用菌品种,过去在长江以北鲜有人种植。如今,曲周人利用秸秆,为姬松茸等珍贵食用菌种植打开了新思路,用一朵朵小菌菇撑起“致富伞”,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故事要从11年前讲起。2013年,利翔农业负责人李文利从一位云南朋友那儿得知,食用菌的栽培基质以秸秆等为原料,当地却要花费每吨700~900元的高价从河南调运压包后的秸秆。“我们曲周是农业大县,秸秆资源十分丰富,每吨秸秆只需200多元,岂不是更有发展优势!”得知此事后,跟秸秆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文利嗅到了新商机,他从云南引进姬松茸菌种,并逐渐形成秸秆收购、栽培基质加工、姬松茸种植的全产业链条。

    “收上来的秸秆粉碎浸泡后,按比例掺入畜禽粪便、土壤等原料,进行25天高温发酵,再铺到菌床进行二次发酵,就可以播种姬松茸了。”李文利介绍,农作物秸秆富含有机质,为姬松茸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而且掺入秸秆的栽培基质透气性好,在自然大棚内,姬松茸一年能收获6~7茬。目前,该企业年消化利用农作物秸秆达到1.26万吨,产出食用菌培养基料2.5万吨,食用菌销售额达370多万元。

    曲周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袁建峰介绍,截至2023年,全县种植食用菌面积2000余亩,年产量1万余吨,成为曲周特色产业新的生力军。他介绍,废弃的基质还可以回收用于蚯蚓养殖,蚯蚓粪便制成有机肥,形成“秸-菌-肥”绿色循环产业创新模式。

    为保障食用菌产业发展,曲周县不断完善秸秆基料化利用产业和收储运体系建设,目前全县拥有秸秆综合利用市场化主体45家,各乡镇村秸秆综合利用收储体系实现全覆盖,基本建立市场化运转机制,年产出食用菌培养基料10.5万吨。

    一根秸秆“链”起绿色产业。如今,曲周县围绕食用菌产业一条主线发展菌种厂、深加工厂、冷库物流,带动周边邱县、肥乡等地群众就业3000余人。

    安徽蚌埠市

    将有机废弃物“吃干榨尽”

    能源化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在安徽省蚌埠市万豪能源生物天然气项目现场的总控室内,随着技术人员按下按钮,秸秆、畜禽粪污等原材料通过输送皮带送入水解池混合搅拌,不一会儿,生物天然气、液态二氧化碳等绿色资源从池中“吐出”,演绎出化腐朽为神奇的场景。

    “我们将自主研发的智能撬装天然气液化装备与传统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融合,实现对有机废弃物‘吃干榨尽’。”合肥万豪能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留瑜说。

    将秸秆等废弃物“吃干榨尽”的秘诀是什么?张留瑜介绍,传统生物质厌氧发酵温度只能达到40多度,而该项目采用高温厌氧发酵技术,发酵温度能达到50多度,能够很快将有机废弃物消化掉,对寄生虫卵的杀灭率较高,单位容积产气速率高。

    张留瑜打了个形象的比方:“高温发酵就好比是发酵罐里的高温厌氧甲烷菌‘发烧’了,它的活性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为了维持发酵罐内的高温,项目采用太阳能及热泵热能耦合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及回收装置运行中的余热,大幅降低了高温厌氧发酵所产生的能耗,无需消耗额外的能源。项目不仅可以使用畜禽粪污作为原材料,还可利用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及各类陈旧秸秆进行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原料适应性更广。

    传统的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大多停留在沼气的回收和利用阶段,附加值较低。为了打通秸秆等有机废弃物由“治”向“用”转变的“最后一公里”,蚌埠市建成行业首座生物天然气液化及碳捕集项目,增压、提纯、深度脱水、深冷降温,经过一系列工序,生产出液化生物天然气、液态二氧化碳和绿色有机肥等产品。其中,液态二氧化碳就是二氧化碳被“捕集”后的产物,可用于冷链物流、农产品保鲜、农业大棚增产、油田驱油增产等,不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最大限度实现了有机废弃物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以及废弃物与污染物“零排放”。

    蚌埠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勇介绍,该项目年消纳各类秸秆、畜禽粪污等有机废弃物17万吨,年产液化生物天然气1.3万吨、液态二氧化碳3.2万吨、有机肥5万吨。该项目推动生态农业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秸秆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还将废弃物变成资源,为探索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路径、新技术、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