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湖农场 杨月祥
时近年底,每年一度的党建工作考评工作即将开始,如何将基层党建工作考评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工作考评机制的结构更加科学,工作考评机制的效果更加明显,是农场党委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在基层党建工作考评机制还存在不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地方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考评的价值取向缺乏导向性。实行基层党建工作考评,目的是通过制度本身具有的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改变单纯依靠党组织第一责任人个人素质的高低和思想重视程度来决定党建工作位置的现象,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正确履行职责,为长期抓好党的建设提供根本保障。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为什么要开展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少数基层党组织和负责人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使得工作中一手软、一手硬,重经济工作、轻党建工作,重领导高兴、轻群众满意,重软件资料、轻工作实绩,重年终考核、轻动态考核,重考核、轻使用的问题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从而削减了基层党建考评对各项工作的促进作用,弱化了党建工作考评的目标激励、责任激励、效果激励的导向作用。另外,部分单位流于形式或突击运动式的大检查、大评比,难以使被考核单位对党建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组织考核评估及反馈的过程中得到持续改进。
(二)考评的指标设置缺乏科学性。一是“隐性”绩效缺乏科学度量。基层党建工作不同于上项目、抓产业、搞工程等实绩,有的是不能马上见效或者可以进行数字化统计的,或者是由于各种原因在短期内不一定能取得明显成效的,而这些“隐性” 绩效比“数字” 绩效更能体现工作的好坏,目前的考核指标设置缺乏对这些“隐性” 绩效的科学度量。二是党务干部个人工作实绩缺乏科学度量。一个目标、一项工作,由不同责任人共同承担的现象客观存在,考核指标中对不同责任主体的具体考核尺度区别不大,考核界定比较困难。三是正指标多负指标少。由于考核指标设置没有兼顾正指标和负指标,而部分考核小组成员也乐于“送人情” “搞平衡”,对被考核单位实行“一碗水端平”,以致工作好坏无法通过考核来度量。
(三)考评的运行程序缺乏创新性。当前,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多是采用听述职报告、组织考评、群众座谈、查看资料、听取汇报等考核方法,在程序上存在传统性缺陷。一是述职报告没有突出实绩。述职中套话较多,没有触及实质,个人述职时甚至把集体和下属的成绩都往自己身上揽,没有围绕履行岗位职责客观分析取得成绩中个人在其中的作用,使述职不能起到让考核者真正了解实绩的作用。二是组织测评中存在的随意性影响实际效果。组织测评时,凭印象打分,凭喜好打分,凭关系打分,敷衍了事等现象大量存在,使党建工作考评结果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评估主体臆断的色彩,影响了测评的公正性。三是群众座谈实效不明显。有的座谈职工又是座谈对象找的,许多座谈对象由于利益及利害关系所致,不愿、不敢、不能吐露真实情况,往往形成了个别谈话中“了解情况的不愿讲,不了解情况的讲不出”的局面,导致了考评计分的模糊化。四是查看资料和听取汇报事实依据不足,给弄虚作假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四)考评的奖惩机制缺乏适用性。一方面,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尚不完善,党建工作考核结果合理使用缺乏与之配套的相关制度条件,因而即使主观上努力运用考核结果,实践中也难免力不从心,由此导致为考核而考核,考核与考核结果的运用形成“两张皮”,考核结果运用仅体现在精神和物质层面,而对党员干部最关心的政治待遇、升降去留相关性不强,对党员干部起不到普遍激励的作用。另一方面,有的基层党组织合理、及时、准确运用考核结果的意识淡薄,缺乏对表现优秀的正面典型的宣传以及对问题严重的反面典型的剖析,使考核工作走了过场,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管理、监督作用。在实行党务工作者的奖惩时,对实绩突出的给予什么奖励,实绩一般和较差的应如何鞭策和惩处,缺乏统一的尺度,有的甚至不是以实绩考核结果为主要依据,而是搞平衡、搞照顾,使考核结果的运用缺乏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