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在弘扬红色基因中铸就农垦摇篮地位

作者:陆军时间:2021-09-23 08:51:41

  • 69年前,一曲在建场“第一战役”中诞生的《保持荣誉 建设农场》场歌,其威武雄壮的歌曲,使农建四师官兵在建场征程中激情澎湃,正如歌曲中所唱的那样,“我们的劳动热情高万丈,我们的战斗意志坚如钢”,成为每一名战士都会吟唱的战斗之曲。农建四师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警备第919501128日,第9旅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2师。至19524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

    屯垦戍边,碱地草滩树精神

    “当你走进农建四师陈列馆,看看那尊一把大锹一杆枪的军人雕像,摸摸那芦席土坯茅草搭建的营房,提提那盏挑灯夜战马灯的分量,就知道农垦人的历史在这里珍藏。”这是江苏农垦建垦60周年之际,获得江苏省属企业诗歌一等奖《我们是勇往直前的农垦人》中的一段话。农建四师纪念碑,以构筑起军垦人的情感形象,让这里成为淮海的地标建筑。

    挥师黄海之滨,屯垦戍边。1952420,农建四师这支肩负“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光荣使命,以千里行军、百里连营的铿锵,将驰骋海防前线的部队,在苏北沿海滩涂这块盐碱遍布、荒草丛生的土地上,以“生根、立足、建场”三大战役,拉开了江苏农垦开发国土资源的大幕,也让农垦人的开拓精神在这里激昂,他们用血汗甚至生命筑起了一座屯垦戍边的历史丰碑。

    携手场乡共建,建场戍边。淮海农场建场初期把“以场带社,不与为争地”作为一条建场方针。在开垦土地对涉及到农民搬迁时,保持现有土地房屋不动,部队将荒地开好,水利搞好,发足搬家费,让农民统一到新垦的土地上安家,并成立江苏首个“大口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的道路。1953420,中央军委华东军政委员会批文成立国营淮海农场。依托近70年的历史积淀,淮海农场历届党委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在黄海之滨上建起了军垦新城,构建了以场乡共建为依托的新型小城镇。

    注入发展动能,兴城戍边。改革开放以来,淮海克服地处沿海,资源禀赋差的弱势,通过做大稻麦生产基地建设,做强大米种子产业,做足民生社会事业,利用军垦传统文化特色,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生态农场建设等,着力打造好“军垦传统文化”“社区广场文化”“全员廉政文化”“生态绿化文化”“健康体育文化”,真正让淮海成为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海滨小城镇。

    彰显特色,农垦摇篮扬红帆

    “走了这么多农场,淮海才是我心目中的农场形象!”201712月,江苏省委巡视组副组长丁永生一踏进淮海农场就脱口而出。小城镇是农场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军垦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淮海在城建过程中,始终秉持第9旅和农建四师精神,在保留红色文化基因,彰显军垦特色文化,让淮海这座农垦摇篮扬起红色文化之帆。

    弘扬红色基因,让地标建筑自我表达。淮海的军垦文化,2019年获江苏农垦特色子文化品牌,也是江苏农垦红色资源安身立命的“根”和“魂”。淮海坚持以红色文化为魂,打造军垦文化体系,树立了农建四师纪念碑文化地标建筑;建成了农建四师陈列馆,修缮了农建四师大院;命名了创业路;新建军垦主题文化雕塑、主题文化公园和军垦题材文化墙、照片墙;以师首长的名字命名了公园“桂莲”曲桥、“明山”假山,让军垦文化特有的标识,着力展示浓厚的红色基因和历史传承,在发展中展现出特有的军垦文化风貌。

    弘扬红色基因,让军垦文化薪火相传。打造红色文化活动,把农建四师精神灌注到职工的灵魂、融入到居民的血脉,内外于心、外见于行。陈列馆中单锹挖土100斤的英模“江大锹”,担子能挑400斤的英模“仇大筐”组合雕塑,既是当年将士的学习先进典型,也是如今职工凝聚的榜样力量。淮海用农建四师模范教育人、感召人,使学模范、赶模范、当模范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同时也构建主题鲜明的职工文化活动体系,连续14届广场文化节,每两年一届的文明新事征集评选表彰,劳动模范、岗位标兵的创树,10多个文体协会正常开展活动,“五张文化牌”活动在农场方兴未艾……

    弘扬红色基因,让淮海名片广为人知。淮海地处射阳县和滨海县交界,位于苏北灌溉总渠尾闸两岸,这里既是万名农建四师开拓疆土的地方,驻守的官兵来自江苏各地,同时这里还有近7000名知青在这里上山下乡,近2000名海门等地的移民进驻,还有近300名淮阴籍的复员军人引进,这里更是吸纳了周边众多本土农村群众一起建设农场的家园。来到这里,可以说人们领略东海初升的旭日和麦稻醇香的壮美,拥有较为丰富的军垦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本土文化,一方土地接纳八方人才的包容理念和交融传承,是淮海独特的发展名片。

    砥砺前行,美丽淮海铸家园

    “农建四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今后要继续发挥好农建四师陈列馆的红色教育作用,让更多人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军垦传统文化的洗礼。 2019524日,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局长邓庆海来到淮海农场调研时说。目前,以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的淮海新城,正起着聚人心促发展的作用。

    坚持规划引领,集聚人气。淮海远离县域城市的劣势,造就了集聚农场发展的优势,让周边职工居民纷纷融入到农场中心小城镇中发展。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农场将红色基因、军垦文化一同纳入规划,形成了以保护为要的军垦新城特色。淮海以优化环境、人口集聚、产业发展、休闲娱乐为导向,将周边乡镇的规划发展也融进农场发展的体系中,构建以淮海小城镇为中心、与地方城建辐射互补的城镇集群,携手共建了上百幢楼房,上百套别墅,万余人集聚的小城镇发展格局,不仅让职工群众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居住红利,也将农场“国家队”的发展带动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村大地。

    完善配套设施,留住乡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军垦文化为特色,创树了军垦传统学校,淮海农场医院,农场社区办社会功能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前置到居民“家门口”的10居委会娱乐活动室。沿街道布设农行、超市、酒店、浴室等便民场所。大力推进小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实行雨污分离排放,设置无味垃圾收集箱,配置无味公厕,对老旧小区进行危旧房改造,对农贸市场维护运营,垃圾日积日清注重保洁。从楼宇及路灯节能高效亮化做起,覆盖整个城区,“亮”农场夜景。保护农场乡土情结浓厚的淮海农机修理厂、军垦营房等老建筑、老树、老品牌,将历史旧物置于陈列馆中布展。运用日前200多名健在老军垦的言传身教和淮海人的故土情结,让人们留住乡愁中快乐生活。

    注重产城融合,激发潜能。产业兴则城镇旺。淮海坚持以产城融合为方向,以提升小城镇功能为目标,依托滨海港列入国家大开发和淮河入海水道航运项目的相邻机遇,借助淮河分界线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源,大力发展麦稻商品粮和种子种植,“渠星”大米及啤麦品牌生产,大棚西瓜、水生花卉、苗木果园、农机投放、服装制衣和二三产服务、周边劳务输出等为主体,构建以农场为平台、产业为支撑,产城共融的小城镇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