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呼伦贝尔农垦事业在祖国召唤中起步;2024年,呼伦贝尔农垦迎来建垦70周年的重要节点。70年来,农垦人艰苦创业,在这片英雄辈出的神奇之地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有农场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出了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在安置就业、维护地区稳定、民族团结、示范带动现代农牧业发展和繁荣地方经济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自我赋能、驰而不息,累计为国家提供粮豆油 3750 多万吨,肉 90 多万吨、奶 670 多万吨,在茫茫草原上奏响了一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凯歌。
创基业,在祖国感召中吹响垦荒号角
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创立是服务党和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举措,垦荒大军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荒原、铸剑为犁、开荒生产,创造了一段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呼伦贝尔农垦事业的创立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4年,呼盟牧场筹建委员会成立,标志着呼伦贝尔农垦事业正式起步。为把呼伦贝尔建设成为面向全国的种畜基地,加快培育优良种畜,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种畜基地建设,并收购大批回国苏侨饲养的牛、马进行改良。1955年,呼伦贝尔盟国营农牧场管理局正式成立,36岁的乔杰林肩负重任成为第一任局长。
为解决内蒙古东部地区粮食自给问题,1958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同意,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从内地和黑龙江农垦抽调大批转复官兵到呼伦贝尔开荒建场。中共呼盟委员会决定在海拉尔至额尔古纳右旗巴布罗夫长约100公里的三河道公路两侧开荒建场,千余名垦荒大军展开了一场宏伟而光荣的事业。管理局第一任局长乔杰林指挥垦荒战士们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准备利用3年时间,把三河道两旁的肥沃土地开垦出来,扩建3个老农场、建设15个新农场。这就是永远铭刻于呼伦贝尔农垦人心中的“大闹三河道”。
就在垦荒健儿战歌高奏,要“苦战三年,大闹三河道,变荒原为良田”时,1958年8月,王震部长专程来到呼伦贝尔盟,视察呼盟农垦开发建设情况。王震走进谢尔塔拉种畜场,了解奶牛饲养情况。来到哈达图牧场,站在一道弯曲的小溪旁,一面审查建场平面图,一面指示建场筹委会的负责同志修建小水库,引水灌溉。三河道建场指挥部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争分夺秒,寸土不让,苦干开荒。他们出动了9台拖拉机和600多名职工,采取机械、畜力、人力三结合和分战役、搞突击的办法,投入开荒战斗。三河道开荒队连续组织了3次大规模开荒生产运动会,战斗成果一次比一次显著。
1960年,大兴安岭垦区第一个农场——大杨树农场(现为巴彦农场)创建成立。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成立伊始时,曾受命组建新中国第一个国营农场、时年51岁的李在人再次投身农垦的开发建设中,出任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首任局长。李在人在任的近6年时间里,组织开垦荒原近90万亩。
到1961年,海拉尔垦区和大兴安岭垦区耕地面积合计达到430万亩,为呼伦贝尔农垦发展壮大奠定了产业和规模基础。在时代的潮流中,呼伦贝尔农垦的隶属关系曾几经调整。1969年,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呼伦贝尔盟国营农牧场管理局随同划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成为呼伦贝尔分局;1973年,组建黑龙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大杨树分局;1976年,呼伦贝尔盟国营农牧场管理局改称呼伦贝尔农牧场管理局……
岁月更迭,呼伦贝尔农垦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初心坚守不变。
勇前行,在时代潮流中不断求索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呼伦贝尔农垦事业的发展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随着呼伦贝尔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局划归自治区农场总局系统,垦区开始贯彻新时期的调整方针,并全面试行经济体制改革。
通过进行企业整顿和结构调整,垦区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食品、乳制品、粮油加工、皮毛加工、建材、机械修造、服装、造纸、运输等11大行业十几种产品的工业产值达到了1098万元。随着第一产业的巩固和发展,垦区又逐步发展了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第三产业。由于国营农牧场绝大多数建在边疆或交通不便、地处偏远的地区,为适应国营农牧场生存、发展的需要,农牧场又先后创办了教育、卫生、公安、政法等社会事业和政府职能及道路、交通、通电、通讯等公共事业。
在中央精神指引下,呼伦贝尔农垦人不断迈出自我革命的铿锵步履。1984年,按照中央1号文件“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承包农场”的要求,海拉尔和大杨树两垦区开始探索实行场(厂)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制度,采取联产农场、机组承包、生产队承包等多种形式对生产责任制进行改革,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随着计划经济的逐步退出,市场经济逐渐占主导地位,呼伦贝尔农垦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跌宕起伏,寻求发展。90年代,为破解工商流通企业相继破产重组、全局工业企业亏损现象突出的局面,各级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多次调研,进一步明确垦区改革发展的方向。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将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和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确定为自治区直属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2年,两局由自治区下放呼伦贝尔市属地管理;2003年,海拉尔、大兴安岭两个农牧场管理局通过“双退出”推进集团化改革,同时挂管理局牌子,各农牧场分别改制设立分子公司,保留农牧场,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呼伦贝尔农垦由此探出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的脚步,但不彻底的改革和沉重的办社会职能,依然催促着农垦将改革和发展继续推向前进。
抓改革,步入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垦事业发展,领导农垦系统全力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呼伦贝尔农垦事业走向新的篇章。
2012年,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整合,决定在海拉尔和大兴安岭两个农垦集团基础上组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为重组后的呼伦贝尔农垦擎起指路明灯。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高度重视农垦改革发展,相继出台有关文件,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深化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2018年底,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全面推进垦区集团化、农牧场企业化,剥离企业办社会,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等系列改革任务,解决了一批制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企业步入了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党委高位推动、主动作为,从土地使用权划转、“五定方案”、薪酬分配等关键点寻求突破,确保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并逐一列出清单,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在集团管理体制扁平化基础上,农场企业化改革实现重大突破,所属 24个全民所有制农牧场全部改制为农牧场公司并挂牌设立。经呼伦贝尔市政府批准,将各农牧场土地使用权以原划拨方式变更至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同步开展土地资源资产入账管理,集团对垦区土地资源实现整体管控,为呼伦贝尔农垦可持续发展奠定坚不可摧的基础。
去掉沉疴和冗余,激活发展的活力与动力。通过改革,清理退出低效无效企业38家。集团下设的专业公司成为集团产品生产、品牌营销、投资合作和科技研发的支撑,与24个农牧场公司形成了多条闭合的产业链,产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推进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改革,建立人力资源、土地资源、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存货进销存、智慧农业、办公OA等多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出台和修订100多个制度办法,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集团运行管理模式。剥离15项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后,集团每年减少支出2亿多元。
改革渐入佳境,成果次第开花。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全面完成农垦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目标任务,无争议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率达98%以上。实质性推进垦区集团化、农牧场企业化改革,建立了以产权为核心的母子公司体系,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畅通了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了高效灵活的集团战略管控体系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集团总部进一步成为垦区的战略管理中心、资源配置中心和文化价值中心。持续推进薪酬管控和绩效考评制度改革,不断提升和完善农业生产组织化、集约化经营模式,形成了单车核算、“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现代“工分制”等一套科学实用的基层考核核算办法,考核考评进一步科学化、高效化,激发了各层级的工作热情和干劲拼劲。推进工商企业重组整合,成立物资集团和食品集团两大产业集团,成为集团经济发展壮大的新的动力引擎。2023年,二三产业营收接近集团总营收的50%,呼伦贝尔农垦“健康食材世界极”的影响力逐步增强。
谋发展,在履行新使命新任务中长风破浪
如今的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拥有600万亩耕地、近900万亩草场和部分林地、水面,施业区分布在呼伦贝尔市10个旗市区境内,耕地规模位居全国农垦第三位。下辖3个专业公司(集团)、24个现代化农牧场公司、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工程实验室、2个科研中心、2个研究院,在职员工1.43万人。发展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质,组织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高,田间综合机械化水平99%,农业科技贡献率71%以上,与中科院、农科院、中国农大等多个科研院所在生态草牧业、畜种改良、种子工程等多领域开展科研合作,中科院生态草牧业、黑土粮仓两个A类战略先导在此实施。
——党旗高擎,初心如磐再谱新篇。
红色初心,是呼伦贝尔农垦的力量之源。“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品格厚植于代代农垦人心中,传承至今。作为中国农业领域的国有经济代表,呼伦贝尔农垦牢记新时期党中央赋予农垦企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的四个全新职能定位,向着加快建设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打造现代农牧业领域“航母”的目标踔厉奋发、矢志前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呼伦贝尔农垦向着时代发展的方向追光前行,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幸福巨变宏伟画卷的底色。呼伦贝尔农垦时刻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完善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企业“三重一大”事项均由党委前置研究、把关定向。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年均在市级以上媒体累计刊发稿件1200余篇。企业文化深入推进,呼伦贝尔农垦之歌《我的田野 我的家园》已广为传唱,《忠诚》《担当》等企业文化系列丛书在干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力打造集军垦文化、红色教育、党建研学为一体的强垦先锋党建品牌。持续优化总部部门和二级单位班子,干部队伍结构更趋合理。驰而不息做好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常态化开展以案说法、以案明纪警示教育,保持反腐败工作力度不减、尺度不松。全面启动“大数据智能监督平台”建设,推进智能化监督和精准防控,构建企业智慧监督“一张网”。牢记“三个务必”重要要求,传承弘扬农垦精神,注重在勤俭节约、务实高效中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深入实施“双千人计划”工程,强力推进人才工作“十项举措”,全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施公开竞聘,通过“赛场竞马”的方式,实现107名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主管、副主管岗位,年轻后备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2021年以来,通过“绿色通道”引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各类优秀人才403名,夯实了源源不断集聚人才的基础。在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挂牌设立党校和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在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和扎兰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5个学历提升班。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先后获得自治区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自治区优秀院士工作站等多项荣誉称号。通过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干部职工队伍政治能力、整体效能和工作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现代农业厚积薄发。
传统种植业厚积薄发,稳定粮食作物面积,常年种植双低油菜140万亩以上,年产油菜籽17万吨;大豆150万亩以上,年产20多万吨;小麦135万亩,年产35万吨;玉米60万亩,年产25万吨;种植马铃薯15万亩,年加工鲜薯5万吨;种植大麦10万亩以上,年产麦芽4万吨;种植甜菜20万亩,年产50万吨。精心培育的三河牛、呼伦贝尔羊闻名遐迩,年产优质鲜奶15万吨,优质肉类2万吨。特别是在近年干旱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强化各项防灾减灾措施,加强种植业结构调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以及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力度,有效保证了粮食供应的保障能力。
统一经营规模和比例在全国农垦领先,完善并形成了独有的呼伦贝尔农垦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全方位实施标准化生产,绿色有机作物检测面积达485万亩,优质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不断提升。通过引进高产优质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探索形成了多套适合实际的农业生产模式化栽培技术。
技术集成助力高水平种植基地建设。持续推广水肥一体化、浅埋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有效灌溉面积超过200万亩;新建96座气象监测站。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和产地环境净化,深入推进农业生产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动。通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人工影响天气等手段,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保护性耕作技术年均推广面积在400万亩以上,增强了土壤防风保墒能力。作物高产高效攻关连续取得新突破,2023年在农业农村部农垦局粮油作物提单产“大比武”中取得突出成绩,油菜高产竞赛排名占比居全国首位。
畜牧业是呼伦贝尔农垦的传统优势产业。呼伦贝尔农垦畜牧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底蕴深厚,育成了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呼伦贝尔羊等优势品种。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在岭西和岭东农牧场公司布局建设了多个规模化奶牛、肉牛和肉羊养殖场,截至2023年共有养殖场(小区)64个,牲畜存栏达到158万头只,年产优质鲜奶23万吨,优质肉类2万吨。百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让绿色有机产业蓬勃发展,27种产品获得绿色和有机食品证书。草牧业示范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呼伦贝尔农垦把三河牛作为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三河牛培育和养殖,编制规划、制订方案,梳理扶持政策,建设三河牛产业研究院,制订三河牛产业的各项标准和操作规程,使三河牛培育和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大力建设三河牛、呼伦贝尔羊良种繁育基地和奶牛、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呼伦贝尔羊种羊场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三河牛被遴选为2023年自治区唯一的畜禽水产类主导品种,在首届中国牛交易大会上获得“铜牛奖”荣誉。
——多业并举,现代化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着眼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实施全方位的结构调整,进一步激发黑土地潜能。从麦豆天下到玉米、油菜王国;从亩产几百斤到上千斤,一次又一次刷新着我国高寒地区粮食生产的纪录,创造着现代农业的奇迹。
围绕产业化发展补齐产业链短板。加快打造粮油、大麦小麦、甜菜、马铃薯、饲草料、肉类、乳业、矿泉水、中草药、有机肥加蔬菜十个产业集群。构建种、养、储、加、销产业体系和现代农牧业服务体系,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基础上,增加了甜菜、优质牧草、水飞蓟等中草药的种植面积,使粮经饲种植比例更趋协调,保障了合适佳加工企业和麦多利、春蕾、晟通糖业等合作龙头企业的生产需求,为三产融合、延长产业链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奠定了基础。组建了食品集团和物资石油集团,形成了覆盖呼伦贝尔全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对内严格管控、对外统一市场的产业发展体系。
加快完善以高附加值为导向的食品加工体系。在做好油菜籽、大麦芽、马铃薯等农畜产品深加工的基础上,夏日矿泉水实现扩能3万吨,完成了对中粮麦芽(牙克石)有限公司100%股权的收购,投资1.56亿元建设15万吨小麦加工项目,预计今年9月份竣工。积极推进农垦食品产业园建设工作,一期重点规划实施的中央厨房和预制菜项目可研编制基本完成。同时,积极谋划在满洲里建设农垦国际物流园,在新左旗额布都格口岸开展粮食进口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育成了多个小麦、油菜新品种,良种繁育和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在育成小麦、油菜多个新品种基础上,与市农研所联合揭榜自治区大豆种业创新项目,与湖北种业企业联合审定“利华油3号、6号、9号”3个油菜品种,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合作加快推广“龙麦35号、36号、60号”系列强筋小麦品种,不断提升良种繁育和生产能力。聘任多名院士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工作站成功续签,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英俊教授等20余名专家入驻集团,引领地区农牧业科技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呼伦贝尔农垦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投资近亿元承接国家A类战略先导大河湾黑土粮仓科技专项,是内蒙古唯一一家以黑土地保护和利用为目标的国家级核心示范区,探索建设了大河湾黑土地保护模式。2023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研究院在项目基础上揭牌设立。生态草牧业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全国设立了3个示范区,呼伦贝尔农垦成为北方草原牧区唯一示范区。中科院牙克石农机作业监测与大数据应用测试基地项目落户集团并序时推进,成为农业农村部2022年全国20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之一。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农垦前列,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建设了农牧业全过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决策指挥体系,农业管理效率和亩均效益不断提高。仓储、加工、运输、销售等各环节也全面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指挥高效化和生产标准化水平持续提升。
全方位加强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技术支持下,投资近1亿元建设农牧业全过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决策指挥体系,实现1643万亩土地宗地信息的数字化,完成覆盖600多万亩耕地种植业管理平台,利用遥感技术对农田土壤、作物长势进行监控、测产、预警和科学干预,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亩均效益。同时,搭建了集团公司信息化综合决策和数字化精准农牧业管控体系,建设了土地资源、财务管理、资金管理、智慧农业等多个信息化平台,集团公司管控效能大幅提升。全面推进智慧农场、智慧牧场建设,呼伦贝尔农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5G智慧工厂项目成功开通交付,成为自治区首个基于5G技术研发的智慧工厂项目,实现集视频接入、AI算法分析处理、重点信息预警等为一体管理机制,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和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成为全国农垦信息化建设典范。
——引领示范,农业社会化服务开辟新局。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新时代农垦更好履行使命任务、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的可行路径。呼伦贝尔农垦立足集团拥有的1.17万台套农机装备、机械总动力28.8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率达99%以上的优势,依托大河湾黑土粮仓、牙克石智能农机监测等重大科技项目,分别在大兴安岭、阿荣旗、扎兰屯市、牙克石市、海拉尔区、额尔古纳市建设6个现代农牧业服务综合体,拓展农机作业服务的新模式,在服务自身的同时,向周边地区提供农机作业服务,逐步延伸到农资、农技、种业、科技、仓储、物流、加工、大众粮油交易、终端产品品牌服务等,形成面向呼伦贝尔农牧业的农垦现代服务体系和产业,带动农资、农技向社会市场扩张,培育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截至2023年年底,对外服务面积455万亩次,服务农牧户、农业组织及合作社近400个,年度总收入5306.95 万元,向社会提供种子12万斤、化肥30万吨,社会化服务辐射面积超过240万亩。通过集团规模化采购、组织化运营,逐步打造连通“农艺、农技、农资、农机、农产品和农业金融”的全过程服务体系,构建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为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作出农垦贡献。
——守正出新,品牌价值不断跃升。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在中国农业企业500强位列第202位。“呼伦贝尔农垦”品牌价值达到201亿元,荣膺中国科技创新十大影响力品牌、内蒙古知名品牌,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377位,内蒙古品牌百强榜第8位。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九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集团信息化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3年度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特泥河农牧场公司荣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
全面启用“呼伦贝尔农垦”品牌及形象,统一注册商标、统一产品标识、统一加工标准、统一精深包装、统一产品推介、统一价格供应,全力打造农垦品牌。呼伦贝尔农垦品牌面向全国发布,成功入选中国农垦品牌目录,首次荣膺“内蒙古老字号”,获得了呼伦贝尔芥花油、大豆、马铃薯、牛奶、牛肉、羊肉6个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权。三河牛牛奶入选“人民好品工程”。集团跻身“全市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全面落地,农垦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按照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扩大数量、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和“让产品好卖,把产品卖好”的要求,围绕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深化品质管控。品牌建设取得突破,呼伦贝尔农垦与旗下知名品牌“苍茫谣”两次荣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殊荣。积极申报“中华老字号”认证,积极推进“苍茫谣”争创全国驰名商标工作。建设了北京、呼和浩特农垦营销中心,有效提升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立足内蒙古、保障呼伦贝尔、服务北上广、辐射黑吉辽的市场布局加快构建。在海拉尔新增一家农垦直营店,在呼和浩特市开设第一家呼伦贝尔农垦小灶快餐店,拓宽消费市场,探索多元化发展。所属物资石油集团2023年经销农资等实现营收超过20亿元,在中国农资流通行业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中排名第39位,成为助力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人为本,垦区建设和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呼伦贝尔农垦积极挖掘军垦文化,推动农旅结合、文旅融合,突出抓好“休闲、研学、服务、赛事”四个重点,编制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谢尔塔拉、哈达图、绰尔河、特泥河等几个重要节点的专项规划。致力于守护好绿水青山的“颜值”,利用好金山银山的“价值”,不断开辟垦区绿色崛起的新模式,寻找传统农牧业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促进农旅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建设集“种、养、加工、旅游观光”于一体、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田园综合体,以一种贴近生活、贴近需求、贴近时代的形态开发、展现出来,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沉浸式”体验乡土气息,感受质朴乡风文化,“走进农垦,读懂自然”。
发展路径生态为基,发展之路绿色为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向着“创国际一流品质、创国内一流品牌”的目标展开追逐梦想的画卷,为垦区现代化建设展现出十足张力。
2019年以来,年均承担办社会职能费用1.57亿元,累计达到7.88亿元。2019年以来,累计向地方政府、红十字会等捐款捐物3000多万元,年均捐款捐物超过600万元;累计缴纳税款达2.6亿元,年均缴税超5000万元;累计上缴国有资本收益达2.9亿元,年均上缴7250万元。同时,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并严格执行集团统一管控的用药用肥审批备案管理制度。2023年,大河湾、特泥河、拉布大林三个农牧场公司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农场,牙克石、扎兰河、诺敏河3个农牧场公司被评为自治区级生态农场。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提出企业发展要实现“三个利益最大化”,即:国家利益最大化、企业利益最大化和职工利益最大化。在岗职工职均工资由2021年7.26万元增加至2023年8.86万元,年均增长超过10%。实施基层连(队)标准化建设,统一为21个单位的177个生产连(队)和作业点配置配发各类床铺2310张、床品3508套,改善了3000多名一线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改革多年工资发放方式,职工工资全员实现按月发放。落实职工体检、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等福利待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规范召开各层级职代会,多方位帮扶困难职工群体,举办职工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职工幸福感、归属感、荣誉感持续增强。
启新程,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新时代,新征程,五彩斑斓的画卷正在新一代农垦人手中徐徐展开。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履职尽责”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国有农牧场作用”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具备竞争力的高水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强化思想政治引领,落实各项任务举措,努力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基地中作出积极贡献。
——着力夯实资源管理和企业管控“两个基础”。
强化集团对资源资产的管理管控,进一步统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发挥大河湾黑土粮仓A类先导项目作用,加快完善保护性耕作呼伦贝尔农垦模式和黑土地保护大河湾模式。对标建设一流企业目标,加快建立健全治理管控与内控制度体系、风控体系、合规体系,提升集团办公运转效率、严防生产经营风险,推动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与企业改革“两轮驱动”。
结合自治区“科技兴蒙”战略,积极争取科技大项目,实施好中科院生态草牧业、黑土粮仓战略先导、智能农机检测应用等科技项目。以更加开明的举措、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各类科研机构、院所到集团开展科学研究。开展亟须的科技攻关,满足产业发展各环节需求,全面提升科技应用能力水平。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善总部部门设置和工商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和考核体制机制。
——积极推进增产增收和减损节约“两端发力”。
持续推进农牧业高产高效攻关,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全方位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好已建成的气象站和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不断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加大高效节水和智慧农业建设,在信息化、数字化基础上全面推进农牧业生产向智能化转型,全面提升单产和生产全过程节约减损水平。
——切实突出产业融合和现代农服“两个重点”。
加快建设高标准农业种植基地,三河牛、呼伦贝尔羊繁育基地和奶牛、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筹建和农垦食品产业园建设,打造一批有特色优势、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建设有韧性、有活力、有竞争力、有农垦特色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进6个现代农牧业综合服务体建设,通过集团规模化采购、组织化运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尽快形成现代农服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标准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全过程社会化服务能力。
——全力抓好市场拓展和品牌打造“两个关键”。
按照“立足内蒙古,保障呼伦贝尔,服务北上广,辐射黑吉辽、走进‘一带一路’”的市场定位,持续提高本地市场占有率,做好北京营销中心、呼和浩特营销中心管理运营,提升营销全过程服务水平。完善仓储和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冷链物流、连锁经营等营销业态,加强与融媒体、电商等新平台、新业态合作,构建线上线下各类市场渠道一体化的营销网络体系。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安全管理和战略布局,全力争创全国驰名商标。
——认真落实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两个责任”。
全面加强国企党建,积极打造“强垦先锋”党建品牌,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加快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好人才队伍建设“十项”举措,全面提升干部和人才队伍水平,打造一流的管理团队。综合运用办公督查、组织考核、效能监察、审计监督等有效方式,确保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和呼垦集团工作要求落地生根。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用好大数据智慧监督平台,保持遏制腐败高压态势,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