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徐超 张双平) 3月13日早上8点半,一架黑色无人机快速升空,轻盈飞越江苏农垦江心沙农场近9000亩麦田,农场技术员叶童一边手持智能终端,一边告诉记者,“以前要取土样送检,现在靠它飞一圈,土壤墒情、病害潜伏等情况就能全部掌握。”
从外观看,叶童操作的无人机与普通无人机并无区别,哪来这么大“本事”?“奥秘就在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相机上。”叶童说,它就像台CT机,可快速扫描整片麦田,感知麦子植株的氮素、叶绿素、水分含量等信息,同时监测光合作用、表面温度分布、地表土壤湿度、病虫害发生情况等数据,综合生成麦田“处方图”。
农业生产管理人员根据图片深浅不一的颜色分布,就能看出麦苗长势差异,在肥水运筹时,轻松判断哪块田需要增量,哪块地需要减量,从而调整植保无人机参数,因田制宜、精准喷施。
“过去完成一块田的农情诊断,主要靠脚板踏田、取样分析,时间长、效率低,现在5分钟就能搞定。”叶童说,“多光谱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组合可以将差异化施肥精确到每一垄,使缺肥、长势较差的麦苗及时得到养分补充,从而保证整个地块的均衡生长、丰产稳产。“不仅如此,还能节约15%—20%药肥用量,每亩地降低10元左右生产成本,实现降本增收一举两得。”
来源:新华日报 2025年3月17日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