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苏省黄海农场林业中心,一张卫星遥感照片格外显眼,上面清晰地显示,曾经是白茫茫的盐碱滩,如今场域版图已被绿色覆盖。在黄海农场,林苗覆盖率逐年提升,绿色版图不断延伸。
这片大地上的绿色力量,力指何方
清晨,行走在黄海千亩苗木示范基地,郁郁葱葱的植被在阳光照射下,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尽显秀美之色。
“以前这里还是盐碱滩,现在好了,树木都成活了,植被也全部覆盖了,真是美不胜收。”看到修复过的部分滩涂地块,回场知青陈树光高兴地说。
曾经的黄海农场是一片盐碱荒滩,土壤中94.90%为黏性盐土 。1952年成立之初,黄海农场便开启了大面积植树造林,先种上耐碱的盐蒿、白茅、田箐,改碱的先锋树种刺槐。边栽树边改良土壤,短短几年时间,海滩地上便有了些许绿色,渐渐有了树木,慢慢出现了刺槐林带。刺槐树虽然是不起眼的树种,却燃起了黄海人的信心与希望。在其后的数十年间,黄海农场逐步增添了中山杉、银杏、无絮杨等数十种树种。
近年来,黄海农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持续在“林 ”字上发力,紧紧围绕“构建特色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打造省内领先生态产业标杆”目标,坚持生态保护与绿美景观塑造并举,按照“一环、两片、三网、四带、多点”的区域布局和“三品一核”功能定位,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不断筑牢美丽黄海绿色基底。坚持以绿为底,通过“植绿”转向“护绿”。黄海农场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沟通,向响水县林业局争取项目资金,累计修复退化林地2200余亩,打造碳汇林43亩,建成了江苏农垦首个“碳汇林试验示范区 ”。
漫步在林业基地里,笔直的树干、翠绿的身姿,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着勃勃生机。如今,黄海农场已有林地2万余亩、苗圃1500余亩、工厂化育苗基地50余亩,并且创建了史蒂芬冬青等特色林业。
这片大地上的绿色力量,力从何来
黄海农场位于盐城市黄海沿岸,土地面积近200平方千米,因地制宜发展林业是农场所需。
建项目、扩栽植、引技术……让林业产业发展壮大 。示范园区、林木花卉园的投建,大有、民生、新荡等社会事业绿化项目的投入,陈大线、富民路、新东线等配套绿化的开展,“绿色”随着项目的推进逐步尽染黄海大地。为了厚植竞争优势,黄海农场挑选肯学、肯专、肯干的年轻员工专项学习,逐步掌握林木栽培技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难题。采取高标准种植,增加场域造林面积、数量,先后更新造林300余亩,年扦插育苗7万余株,繁育花卉3万余株,实现销售绿化苗木152万元、时令花卉4.5万元,成了江苏农垦首个集生产、科研、示范、技术“四位一体 ”的现代智慧林业产业基地。
为了让“绿叶子”变成“金票子”,黄海农场科学利用林间隙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一排排女贞树下,油用牡丹茁壮成长。“采用女贞和油用牡丹林间套种模式,能相互取长补短,实现提产量、增效益、保生态等多赢目标。”农场林业中心主任王虎义说。
这片大地上的绿色力量,力向何指
对黄海农场而言,因地制宜发力林业,就是探索一条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特色路径。
发力品种端。斯蒂芬冬青是黄海农场特色林业产业的一扇窗口,是良好的观叶、观果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黄海农场经过3年精心培育,实现了从春天萌芽、开花、结果,再到秋冬落叶果红,形成良好的树形、较好的观赏效果。目前,黄海农场利用大棚扦插成活斯蒂芬冬青、北美冬青等苗木10万株,培育乔木化冬青 3.5万株,开发新优“冬青属”特色盆栽3000盆,自主繁育、销售一串红、孔雀草、三色堇等花卉12.5万株,拥有元宝枫、鸡爪槭、乌桕、女贞、榉树、牡丹等60多个品种,形成精品苗木“品、型、质 ”一体化的特色林业产业。
发力科技端。黄海农场不断加大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依托科研院校技术优势,积极开展试验基地建设和项目研发,探索新优品种苗木引进繁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力求在种源和品种开发上求突破。与南京林业大学科研团队建立长期合作模式,打造工厂化育苗基地20亩、药用牡丹实验基地6亩。与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共同开展杨树种质资源创新项目攻关试验,推进“科技 BV1攻关”,25亩杨树种质创新示范点正全力创建。“科技因子”的植入,实现了林苗品种多样化。目前,黄海农场共有史蒂芬冬青等33种特色苗木,累计栽植榉树、无絮杨、中山杉等精品苗木7万余株,造林面积千余亩,同时成功研发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2项,完成10项专利研发申报。
发力市场端。为了提升苗木市场占有率,黄海农场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宣传、对口洽谈等多种方式,将苗木送出去,把客商请进来,对售出的苗木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全力推动“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2024年,黄海农场实现林业收入330万元。
“今年,我们还将继续提升科创能力和苗木繁育能力,按照品种新优化、设施现代化、管理标准化、销售订单化的发展思路,不断做优做特苗木产业。”黄海农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守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