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出差150天,行程超2万公里,调研各省市区40多个经营单位,在批发市场调研一蹲守就是几个小时,苏垦米业沈童的市场调研足迹遍布各地,只为了能获取更真实的消费者数据。

这只是江苏农垦青年奋战一线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江苏农垦一批批有朝气、敢担当的青年人扎根一线,不负韶华,为江苏农垦加快一流企业建设贡献着力量,将青春热情践行在广袤无垠的热土之上。

做个“平凡英雄”

“从一开始,我就觉得我做的只是很平凡的工作而已。”这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祝英非常质朴的感悟。从东辛农场东旺奶牛养殖场技术员开始,她在奶牛养殖一线上一干就是十余年。

在牧场工作的人总是开玩笑地说道:“地球不爆炸,牛场不放假。”“牛场里女人像男人,男人像超人。”养殖行业的特性决定了这不可能是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

繁忙的工作让她总是和孩子们休息的时间错开,一年到头陪伴孩子的时间屈指可数,陪伴新生的牛犊却时常夜以继日。“我一直觉得,家庭和事业之间并不是选择题,我虽然是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但护卫牛宝宝健康也是我的职责。”

2018年9月到10月,东旺奶牛养殖场二场面临奶牛集中产犊700多头的生产压力,在有限的时间内,祝英既要负责将牧场的各项数据录入、犊牛标识、汇总分析、报表传送,还要负责各类物资的储备收发等细致而又繁琐的工作。为了保证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祝英经常身兼多职,奔走在牛舍、奶厅、产房等各个角落,密切关注牛只采食、卫生、挤奶、保健等各个环节,坚守一线,确保各类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保障各类物资及时分发到位。连轴转的工作节奏和高强度的生产压力,不断考验着这位年轻的“平凡英雄”。祝英说:“当时,我的感觉就像上了劲的陀螺根本停不下来,忙得腿发软,坐又坐不住。经过一番自我较量,还是决定咬着牙关坚持下来。”

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正是这样的坚持,磨练出她一身本领,用满身的汗水助力着江苏农垦奶业发展。

田间地头“生力军”

每年“三夏”“三秋”,总有一群青年人活跃在田间地头,奔波在泥泞地中“自讨苦吃”。

 “3号田最后一辆运粮车马上送到烘干线,天气预报显示即将要下大雨,赶紧通知收割机师傅去12号田抢收!”南通公司6大队青年队长杨天赐在田头紧张地调度着农机车辆,而此时已是夜里十一点多。

收获的时节对于青年一线工作者无疑是一场大考,除了要保证在较短收割期内完成抢收工作并高效衔接作物播种,还要随时应对好突然而来的极端天气。“白加黑”的工作强度一干就是一两个月,坚守在一线的青年员工有时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吃饭更是顾不上。

“这段时间虽然有些辛苦,但是看着粮食都颗粒归仓,我心里也踏实。”杨天赐笑得很释然。

2022年10月,苏垦项目的杨国柱主动请缨至宝应湖圩堤加固工程现场担任现场监管人员。刚一进场,他就发现重大险情,涵闸进水口挡墙基坑开挖离高压杆线太近,工地现场地质淤泥质土偏多,导致高压杆线摇摇欲坠,基坑中还有数名工人在作业,随时可能发生意外。

 “快停下!有风险!”他紧急叫停工程,并在最短的时间里给出了整改方案,经历了诸多坎坷和不易,最终工程实体及档案通过了金湖县水利质监站的验收,也成功地通过江苏省水利厅的稽查考核,同事们都开玩笑地说道:“幸亏有国柱支着……

杨国柱说:“我是工程项目建设团队中的一名普通青年职工,但也梦想着有一天真能成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根‘支柱’。”

在江苏农垦产业一线上,像杨天赐、杨国柱这样的还有很多。他们有的来自城市,有的则是二代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和无限的潜力,正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服务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乐当“土专家”

智慧、高效、绿色的现代化农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年轻人加入江苏农垦干事创业的队伍中,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土专家”。

今年是2013届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张荣成来到苏垦农发淮海分公司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在做好农机管理服务的同时,他还把创业的视角放在农机创新研制上。10余年来,他在工作中认真调研,主动思考,主导创新制作了水稻条播机、秧池激光平整器、麦田喷灌机等诸多实用性农机具,参与开展了36项农机技改项目研究,个人累计获得各项专利23项。

2023年夏收,苏垦农发淮海分公司3.4万亩小麦平均产量达到1526斤,连续两年小麦单产超过1500斤大关,张荣成和他所改良的农机们都是这项纪录的创造成员。他说:“下一个五年,我们将围绕新型农具研发和农业物联网两个方向继续努力,让创新的种子在农垦土地生根发芽。”

为吸引更多有抱负、有能力的年轻人来到农垦,留在农垦,也在考验着江苏农垦招才育才的力度与决心。集团公司2022年制定出台了“江苏农垦人才新政12条”等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连续招聘两届管培生,并送至一线轮岗历练能力本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通宇公司“因材施教”为每一位新入职员工配备政治、业务双导师,帮助人才健康成长;江心沙农场每年举办一次“青年员工成长成才茶话会”,谈不足、听教诲、话未来;苏垦米业建立人才双向交流制度,突破单纯行政晋升序列,打通职级、职务与技术职称“双通道”;苏舜公司将“工匠工作室”打造成技能人才“孵化器”……

善学习、勤钻研、肯奋斗,新时代的农垦青年正以自己的方式,将青春之花绽放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程书瑜)